(资料图片)
在丹阳珥陵镇祥里村有这样一户人家,爷爷靠着双手成为村里最早的种粮大户;十多年前,儿子以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成立家庭农场;如今,“00后”的孙子也回归希望的田野,成为“慧种田”的新农人。30多个春秋过去,祖孙三代用勤劳和汗水接力见证“三农”变迁,在热爱的土地上接续奋斗。
在珥陵镇祥里村一方小麦种植基地,我们见到了这对种粮“父子兵”。父亲霍洪涛带着儿子霍源,正在晚播小麦田块,查看小麦长势。
霍洪涛告诉记者,他从2008年接触到农业,那时候全都是人工晒、人工收、人工卖,劳力投入很大,人也很辛苦。
为了提高种粮效益,霍洪涛在父亲原有承包土地面积的基础上,逐步开始向种粮的规模化经营迈进。在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,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。目前霍洪涛的家庭农场流转承包的粮田面积已达1247亩。与以前每年的人工开支相比,这几年每个人工最多只需开支两、三万块钱,节省了很大的财力、物力。
如今,随着无人机等智慧农机装备的不断升级迭代,霍洪涛感到有点跟不上新科技的步伐。于是,他便萌生了让儿子回家跟着他一起干的想法。
霍源起初也犹豫过,后来还是接受了父亲的提议。
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,23岁的霍源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粮食种植、植保药剂配比、农机操作等相关技术,并利用自己所学技术协助父亲在促进粮食的高质高效上做文章。从当初对粮食种植和农机操作一无所知的门外汉,到如今变成懂农业、知农事、爱农业、会农机的新农人,霍源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,也让他对农业有了更深的体会——农业是中国的根本,中国的根本也在农业,要守好这好这片土地,在土地里去创造一切。